為什麼突然想介紹奧修這在印度國家裡著名的哲學家和大辯論家,是因為在研讀心理學時的小小插曲。被奧修最著名的一句話給震撼住,奧修最有名的是自由論「真正的叛逆不是去反對任何人,而是反對你自己給的制約,然後成為真正的自己」

以下簡單介紹奧修(參考維基百科)

奧修

香卓拉·穆罕·簡(1931年12月11日-1990年1月19日)

編輯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1931至1950年

奧修童年時與外祖母同住直到七歲。外祖母給他最大自由,不管他,對他沒有施加任何限制或教育。這或許是影響了奧修致力於暢導自由論的一個原因。青少年15歲時奧修即面臨到童年女友和表妹死於傷寒,導致他在求學時代裡籠罩著死亡的陰影。

在他的求學年代中,他是一個叛逆而有天賦的學生,獲得了大辯論家的聲譽。

 

他反對任何形式的信仰或迷信,所以,他既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有神論者。他認為,有神論和無神論都是基於相信,而採取相信的態度僅僅意味著你不知道,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無論你採取相信或不相信的態度都會妨礙你直接去看見真理。所以,為了能夠直接而清晰地看見真理,你不應該採取任何先入為主的態度。

要麼你看見了,要麼你沒看見。他認為,傳統宗教最大的錯誤就在於它們都在人們的頭腦中預先植入各種關於神、魔鬼、天堂、地獄等等概念,而這些概念恰恰阻礙了人們直接看到真理。正是他強烈反對傳統宗教的原因之一。

 

大學年代與公眾演說家:1951年至1970年

1955年他在D.N.耆那教學院完成他的學士學位,進入了薩格爾大學,在1957年,他得到了他的哲學碩士。他立刻在賴布爾梵文大學獲得了教職,但副校長很快的要求他轉校,認為他會危及學生的道德、品格和宗教信仰。從1958年,他在賈巴爾普爾大學任講師教哲學,1960年被晉升為教授。

他是一個受歡迎的講師,他的同事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已經克服他早期的小城鎮教育的缺陷。與他的大學工作的同時,他以「Archarya Rajneesh」(Archarya 是教師或教授:Rajneesh 是他童年的綽號)的名字走遍了印度,講學批判社會主義和甘地。

他說,社會主義只會是在社會化貧者,他描述甘地是一個崇拜貧困的受虐狂。印度需要用資本主義、科學、現代技術和節育來擺脫其落後。他批評正統的印度宗教死氣沉沉、充滿空洞的儀式、以恐懼的詛咒和祝福的承諾來壓迫他們的追隨者。這樣的陳述使他備受爭議,但也為他帶來不少忠實的追隨者,其中包括了不少富商和生意人。

這些人還用捐款的方式,請他為他們的靈性發展和生活作個別諮詢,這是在印度常見的方法,他這方面的業務迅速成長。從1962年開始,他帶領3-10天的靜心營,第一個靜心中心在他的教學期開始浮現,當時稱為生命覺醒運動

 

 

奧修留下的著作很少,但一生致力於靜心的巡迴言講,內容其實蠻淺顯易懂的道理,但是也是我們最常忽略的觀念。

其中,我看到奧修對於愛與自私的詮釋,再一次解答了自己內心對「愛自己」和「自私」的疑惑。

奧修鼓勵人們要擁有純粹的自私,自私其實就愛自己的表現。他發現現在的世界各地有個瘋狂的現象,人們被要求要去愛鄰居愛別人,但其實大家都不愛自己也不懂愛。自己沒先給與自己愛,怎有愛的能量去分享給別人呢?你根本沒有愛要怎麼愛別人。

就像兩個乞丐都裝得自己國王,其實都在互相乞討自己所沒有的,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乞討到最後就是覺得對方是騙子,然後就產生了不幸和痛苦,然後就會認為自己被騙了。

當兩個乞丐都發現兩人都是乞丐而不是國王,除了感到生氣、憤怒以外,還能怎麼辦,彼此暴力相向,竭盡所能的怨恨對方。至於愛呢?早已變得不重要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愛是什麼。

要想要得到任何東西,都必須先從自己開始。

你被告戒要為了一些愚蠢的觀念而犧牲自己。

但是純粹的自私,凡事先考慮自己,你就會發現內心有很多很多寶藏,很快的你會想把你擁有的分享給別人,分享更是令人喜悅的事。

當然會有人說,那變得太自私什麼都佔為己有呢?那內心的寶藏就會越變越少啊!你想像把自己內心的門窗關上不讓心中美好的寶藏流失出去,最後呢?你就像被關在墳墓裡,只是拿自己的寶藏跟自己一起陪葬,最後連寶藏都被扼殺掉了,一起孤獨枯死。

所以要增加寶藏就要把寶藏分享出去。

自私就是,凡是先學會考慮自己自然而然就會擴大到考慮別人。因為適當的自私,你將會找到利他的行為。於是也有能力把寶藏分享出去這就是愛。

人最可貴的寶藏是什麼?你的真實、喜悅、自由和愛。

 

奧修對於「自私」,以微美又正面的角度去詮釋最簡單的道理,或許更讓人恍然大悟。「想擁有什麼,必先自己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かえ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